公元前686年,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害。次年,齐人又袭杀公孙无知。襄公二弟公子纠和三弟小白分别从鲁国和莒国赶回去继位。为了增加保险系数,公子纠派管仲带领一支人马拦住小白回齐国的道路。双方发生冲突,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,小白诈死。公子纠信以为真,路上走的很慢,到齐国后发现小白已经即位,这就是桓公,公子纠只好再回到鲁国。
桓公继位后,就给鲁国发了通牒:“公子纠是我兄弟,我不忍心杀死他,麻烦你们杀死他。召忽和管仲是我的仇人,我们要引渡回国,剁成肉酱。”。按此要求,鲁国人杀死了公子纠,同时召忽也**了,鲁国就把管仲引渡到齐国。
管仲回国后,鲍叔牙(当时齐国的执政大臣,一直跟着小白)对桓公说:”你如果想就这样过日子,我就差不多了;你如果想称霸诸侯,一定要用管仲。“。齐桓公就释放管仲,封为大夫,与鲍叔牙、隰朋、高傒一起执政,管仲为首。
管仲执政,主要在内战和外交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,让齐称霸诸侯。
内政上:建立五户为最小责任单元的军事组织;完善货币发行和流通制度;发展贸易和工业;任用贤人;救济贫困和老人。另外,管仲还废止了一批人民反对的政策,颁布了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政策。
外交上:首先是“尊王攘夷”,讨楚伐戎、存燕定周、九合诸侯。其次是遵守礼节和信守承诺。桓公从燕国归来,燕君送到齐国境内,桓公以送诸侯不出境为由,把燕君到达的齐国土地全部送给燕国。桓公与鲁君会盟时,受曹沫持刀威胁,被迫做出一些违心承诺。会后,桓公想毁约,管仲力劝其守约。
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有必要先讲管鲍之交这个成语。管仲早年经营商业,后从事政治活动。在齐国公子小白(即齐桓公)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,管仲曾支持公子纠。鲍叔牙支持公子小白。两队人马几乎同时向齐国出发,准备争夺王位。途中管仲设计射杀公子小白,没想到公子小白并未死,并且在他们之前赶回齐国,继承了王位。有一天齐桓公就问鲍叔牙,谁可以帮助他把这个国家治理好,做他的丞相。鲍叔牙推荐了管仲。齐桓公很诧异,这个曾经要杀我的人怎么能用。鲍叔牙坚决推荐,管仲这个人能力很强一定可以帮助大王完成霸业的。至于刺杀大王,那不过是合侍其主,合司其职罢了,有什么好计较的呢!
所以齐桓公不计前嫌,重用管仲;管仲亦辅佐齐桓公,施行改革。在政治上,他推行国、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,即由君主、二世卿分管齐国,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,规定士、农、工、商各行其业;在经济上,实行租税改革,对井田“相地而衰征”(见先秦租税),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、手工业发展的政策。